|
不同栽培方式對河南夏秋茬黃瓜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發表時間:2021-03-01 09:51 摘 要:以4個黃瓜品種為材料,3種栽培方式(直播、子葉苗定植、1葉1心定植)研究其對黃瓜秧苗素質、產量的影響。結果表明:7月中下旬穴盤育苗,子葉苗定植的黃瓜植株生長健壯,產量高。據此,我們認為河南夏秋茬黃瓜適合選用子葉苗定植方式進行黃瓜生產。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Methods on Seedling Quality and Yield of Cucumber in Henan Summer and Autumn SHI Xuan-jie, ZHAO De-xin, CAI Yu-xin, CHENG Jun-yue, LIU Jie Abstract: Effect of three different culture way ( direct-seeded, seed plantlets, 1 or 2 leaf seedlings) on seedling quality and yield of cucumber in Henan summer and Autumn was studied with four cultivars.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ed plantlet of plug seedling on mid-to-late July was strong growth and high yield. Therefore, we thought its culture way was suitable for generating cucumber on summer and autumn of Henan. 黃瓜 (Cucumis sativus L.) 栽培歷史悠久,種植廣泛,是設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[1] ,夏秋茬栽培是河南大部分地區重要茬口之一[2][3], 是補充露地與秋延大棚黃瓜供應的重要茬口。該時期的氣候特點是前期高溫,陰雨連綿持續時間長[4],這就要求栽培時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,但以前的研究中涉及較少[5][6][7],針對生產需要,我們以4個黃瓜品種為材料,對3種栽培方式(直播、子葉苗定植、1葉1心定植)研究其對黃瓜秧苗素質、產量的影響,通過試驗選擇出最適宜適栽培方式,為河南夏秋茬黃瓜高效生產提供指導。
1 材料與方法 1.1 材料 以HNL10-1、HNL10-2、HNL10-3、HNL10-4(天津德瑞特種業有限公司提供)為材料。 1.2 試驗設計與方法 2011年7月~10月在鄭州現代農業科研基地進行,7月15日浸種催芽,16日直播和穴盤育苗。 本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,3次重復,共36個小區,每個小區整地時施有機肥,三元復合肥,與土壤混勻后作畦,畦寬50cm,畦高15cm,溝寬30cm,采用雙行栽培,每個小區面積8㎡,定植80株,試驗區外圍設3m保護行。 1.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.3.1 秧苗的生物學性狀 使用游標卡尺、直尺、電子天平對莖長、莖粗、葉片數、葉鮮重、葉干重、莖鮮重、莖干重、根鮮重、根干重、葉面積對不同小區選10株進行測量,求平均值,G值=苗干重/育苗天數;壯苗指數=(莖粗/莖長)×苗干重。 1.3.2 產量 每次收獲時對各小區產量稱重,產量數據運用DPSv7.05軟件作方差分析,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作顯著性檢驗。 2 結果與分析 2.1 播種方式對黃瓜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表1 不同栽培方式對黃瓜生物學性狀的影響
不同栽培方式的秧苗生長發育進度不同,如表 I 所示,苗齡越大,苗各器官和全株干、鮮重越多,其他生物學性狀變化趨勢與之相似,直播與子葉苗定植、1葉1心定植差異極顯著,子葉苗定植與1葉1心差異不顯著,但并不能以此作為評定秧苗質量的標準,因為不同栽培方式的秧苗各器官物質分配量不同,造成根冠比和G值及壯苗指數的差異,如表2所示,直播、子葉苗定植栽培根冠比較大,但G值和壯苗指數小。 表2 不同栽培方式下的G值和壯苗指數
2.2 不同栽培方式對黃瓜產量的影響 表3 不同栽培方式各小區黃瓜產量
由表3可知,不同栽培方式、不同品種小區產量均有顯著差異,但總體上S1、S2與S3差異極顯著,為排除品種間差異對栽培方式的影響,我們做如下分析: 表4 品種間差異顯著性分析
由表4可知黃瓜品種HNL10-1、HNL10-2差異不顯著,用其2個品種小區產量排除品種對栽培方式的影響,對該2個品種小區產量作方差分析并作顯著性分析,結果如表5,子葉苗定植與直播栽培方式,產量差異不顯著,但都與1葉1心定植栽培方式差異極顯著。 表5 不同栽培方式小區產量差異顯著性分析
3 結論與討論 總之,子葉苗定植栽培,既可避免高溫雨水不利條件的制約,又可獲取高產,是河南夏秋茬黃瓜栽培的首選方式。 參考文獻 [1]魏云鵬.目前我國黃瓜栽培茬口及播種時間[J].吉林蔬菜,2004(4):39. |